浅析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
<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 style="line-height: 1.5em;">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就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等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了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要求我们加快构建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统计保障。</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4px;">(网络配图)</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近年来,《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等逐步在深入贯彻执行,但一些地方统计造假问题仍然屡禁不止,有的地方干预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甚至授意报送虚假统计数据,有的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放任、纵容虚报统计数据甚至参与篡改统计资料,有的地方对惩处统计造假问题不够重视,责任追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p><p><br/></p><section style="border-bottom: 1px solid #ddd;margin: 0 auto 10px;"><p class="135brush" data-brushtype="text" style="padding: 0px 5px 6px; border-bottom-width: 2px; border-bottom-style: solid; border-bottom-color: rgb(239, 112, 96); display: inline-block; margin: 0px 0px -1px; font-weight: normal; line-height: 1.1; font-size: 18px;"><strong>一、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影响和危害</strong></p></section><p><br/></p><p>(一)危害国家统计安全。</p><p><span style="font-size: 16px;"></span><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所谓国家统计安全,就是确保国家的统计活动及其成果不受威胁,表现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统计活动的自主性和统计成果的拥有性,统计技术手段的先进性和统计能力的持续性。其中,统计数据真实性是国家统计安全的根本标志。统计数据失真会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政治安全和外交安全,还会危害国家的卫生安全、环境安全、军事安全等方面。 </p><p><br/></p><p>(二)破坏政府统计公信力。</p><p><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政府统计公信力为其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可以获得大众的普遍认同,赞许与信任的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判定。统计数据的服务健全水平和自身质量的优劣,例如时效性、精准性等。现阶段,国内政府统计数据普遍存在问题的是其精准性与实用性,特别是部分大众较为重视的数据,如果出现失真势必会让大众产生猜疑,从而陷入“塔西佗陷阱”。由此可知,社会各界对政府统计部门及其发布的统计数据产生了较大的猜疑,这同时破坏了政府统计的形象,使其公信力与权威性产生了动摇。</p><p><br/></p><p>(三)误导经济决策和调控方向。</p><p><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GDP、CPI、PPI、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统计指标,能直观的反映三产结构、经济运行与变化规律,国家依据这些统计数据对经济发展规律进行预测,在这个前提下,设定经济发展的目标。统计数据的应用由经济方面的宏观调控,慢慢拓展到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政府统计结果在国家制定重大决策与行政管理领域产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政府统计失真,那么政府统计数据就不能从根本上表现社会发展情况和变化规律,其决策与借鉴功能就难以表现出来。如果统计造假弄虚作假问题呈现灾难性增加,统计数据就不能作为制定决策的有效依据,甚至会造成宏观决策失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网络配图)</span></p><p><br/></p><section style="border-bottom: 1px solid #ddd;margin: 0 auto 10px;"><p class="135brush" data-brushtype="text" style="padding: 0px 5px 6px; border-bottom-width: 2px; border-bottom-style: solid; border-bottom-color: rgb(239, 112, 96); display: inline-block; margin: 0px 0px -1px; font-weight: normal; line-height: 1.1; font-size: 18px;"><strong>二、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形成的原因</strong></p></section><p><br/></p><p>(一)社会道德失衡诚信失范。</p><p><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深刻变革,同时社会诚信水平明显下降。在利益驱动下,“三聚氰胺”、“地沟油”等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销售行为屡禁不止,“豆腐渣工程”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故时有发生,它影响到了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不仅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成为统计数据造假的社会根源。</p><p><br/></p><p>(二)干部管理考核机制不科学不完善。</p><p><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由于缺乏科学、严格的干部考核、任免机制和轮换制度,部分地方简单地采取所谓“数字政绩”考核来决定一个干部的荣辱升降,其结果必然导致部分干部不干实事、不讲实话,一味地为追求所谓的“数字政绩”,而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特别是个别人员官僚主义严重,诱导下面“沿着领导的思路想、按着领导的意图办”,出于地方、部门、个人利益的考虑,对统计部门人员肆意施加影响,使之按其意志编造或瞒报、虚报统计数据,花样翻新越演越烈,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数字造假的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p><p><br/></p><p>(三)统计法治意识淡薄执法不严。</p><p><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一是全社会的统计法治意识淡薄,上至领导,下至群众,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统计违法事实与其它违法行为一样,也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严重后果;二是少数领导对统计执法重视不够,对违反统计法的单位和个人不追究、不批评,甚至包庇、袒护,对统计部门开展的统计执法检查有意见、不支持,甚至刁难打击报复,这种无视法律、权大于法的行为严重阻碍了《统计法》贯彻执行,助长了统计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三是统计执法机构不健全,人员严重不足。统计不执法、软执法、选择性执法比比皆是,统计执法乏力,对统计违法行为缺乏打击力度,甚至包庇纵容统计造假,使统计法律法规失去了应有的震慑作用。 </p><p><br/></p><p>(四)统计机构自身软弱职能发挥艰难。</p><p><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改革开放以来,统计职能的转换呈滞后状态,不能与形势发展相适应,职能发挥不力,社会地位低下。一是经费严重不足。日益增多的统计报表和调查项目与严重短缺的统计经费成了套在基层统计部门脖子上的绞索,无能力、无时间开展针对性核查,佐证、评估统计数据质量;二是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统计地位的低下,工作的清贫,造成留不住人才,也难以培养人才的局面,各项工作只能疲于应付,难以开拓创新。</p><p><br/></p><section style="border-bottom: 1px solid #ddd;margin: 0 auto 10px;"><p class="135brush" data-brushtype="text" style="padding: 0px 5px 6px; border-bottom-width: 2px; border-bottom-style: solid; border-bottom-color: rgb(239, 112, 96); display: inline-block; margin: 0px 0px -1px; font-weight: normal; line-height: 1.1; font-size: 18px;"><strong>三、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措施</strong></p></section><p><br/></p><p>(一)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p><p><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作为专业统计人员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进统计造假专项整治工作,从“找线索、查问题、全督查、办案件、源头防”五个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推动形成“不敢、不能、不想”造假的统计工作氛围,以专项整治的新成效推动统计数据质量的新提升,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统计保障。</p><p><br/></p><p>(二)充分认识统计重要性和虚假数字危害性。</p><p><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政府统计数据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权威数字,是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现阶段,一方面,自爆发新冠疫情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一枝独秀”,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推进器,世界在关注着中国。同时自身也面临供给侧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产能过剩、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生态恢复缓慢等现实问题,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在这一关键时期,更加需要统计数据真实可靠,以便准确把握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政策,保证经济健康运行;另一方面,近几年我国进入经济改革的深水区,改革压力和难度增大,随之而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混合经济发展、放宽私营经济涉足领域等改革措施不断出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区块链”等新兴经济模式和业态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统计工作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加快改革步伐,适应经济变革发展形势,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p><p><br/></p><p>(三)加强统计法治建设加大执法检查力度。</p><p><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继续坚持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方略,党风廉政建设和惩治腐败工作坚持不懈,不断深入,在此大好形势,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应顺应时势、有所作为,坚决打击统计数据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这既是统计部门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也是广大基层统计工作者的热切期盼。 </p><p><br/></p><p>(四)构建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和政绩评价体系。</p><p><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目标,防止因考核目标不切实际而引发的虚报浮夸歪风蔓延;完善干部实绩考核统计制度,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改进目标考核的统计方法,确保目标考核实绩数据的准确性防止考核绑架统计数据。 </p><p><br/></p><p>(五)加快统计调查方法改革。</p><p><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在坚持重大国情国力普查的基础上,大幅度废除或减少以前布置的全面报表的种类和上报频率,精简繁杂的指标设置,重新设置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加大抽样调查、专项调查、重点调查、黄金样本调查等非全面调查的合理搭配,使基层政府统计人员从繁重的“计算器”式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能够有时间有精力对社会经济运行情况开展针对性调查研究,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p><p><br/></p><p>(六)提高统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p><p><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一是加强思想建设。统计人员必须政治思想过硬,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二是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在工作中,统计人员要不断强化诚信守法意识,严格秉承职业操守,逐步增强从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加强统计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掌握新知识和驾驭新技术的能力,全面提升业务素质,以满足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p><p><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原标题:浅析防惩统计造假弄虚作假</p><p style="line-height: 1.5em;">作者系重庆市永川区统计局副局长 谭向阳</p><p><br/></p><link rel="stylesheet" href="http://www.yongchuantong.com/source/plugin/wcn_editor/public/wcn_editor_fit.css?v133_NEb" id="wcn_editor_css"/> 很深奥,虽然没看懂,但是觉得写得很专业。 这种文章,怕不是一般人能写得出来的哟~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