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望山寺位于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座落于四望山顶,居高临下,面迎长江水。原寺庙占地约1300平方米,现仅存上殿,清代建筑。
(撑弓构件) 上殿长方型布局,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三百平米。面阔七开间用六柱两山墙,进深三间用四柱。面阔32米,进深18米,通高13米,檐高7米,殿前五步如意踏道。小青瓦屋面,硬山式屋顶,两侧青砖卷棚式封风墙,脊顶三彩镂空彩砖,正中置宝瓶。檐柱与廊柱之间卷棚保存最为完好。 (勾头、滴水) (外墙) 明间与次间与稍间之间为抬梁式梁架,稍与厢房为穿斗式粱架,明间、次间用石柱,稍间改造用砖柱。明间脊檩彩绘,镏金“太极图”和“皇图巩固,帝道瑕昌”字样,祥云衬托其间。两稍间为僧侣用房,后厢房开有三个天井,用于僧侶伙房采光,后墙面有历代碑碣十余通,大部分已风化剥蚀,字迹漫患不清,落款有“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年号。 (历代碑碣) (天井) 上殿石质圆柱和木质圆柱共用,檐柱为石质圆柱,一进为廊道,顶部卷棚,长24米,宽0.75米,抬梁式梁架结构。次间与稍间用木柱,抱鼓式八菱柱,驼峰为宝瓶和蝙蝠造型,雕花木刻内容多以山水、园林、吉祥花鸟等图案。 (上殿) 朱沱镇在唐武德三年建县,初为万春县,五年改名万寿县,宋乾德五年废并入江津县。四望山寺现存古建筑,据史料载,始建于宋代早期,以祭祀唐代一名将李克用在当地朱沱(初称沙坨国)搬兵救唐主的事迹而兴建,气宇恢弘,形制完整,原寺庙分上、中、下三殿,因“文革”,中、下殿被毁,仅存上殿,保存较好,现为当地居民逢年过节进香祈祷的重要场所。 (台梁、托峰) 2009年12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