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蓝釉瓷凳 瓷凳,又称坐墩、绣凳、凉墩等,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其以瓷石、高岭土等为原料,以圆鼓形、多边形凳子为原型,外表施玻璃质釉料或彩绘,入窑经高温烧制而成。瓷凳外观多为圆鼓形,故又有鼓凳之称。其表面一般饰有各类纹饰造型或镂空装饰,常与瓷桌配套使用。明代嘉靖、万历两朝是瓷凳制作的兴盛期,以景德镇窑产量最大,主要品种有:青花、法华、五彩、三彩等。 永川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了一对清代蓝釉瓷凳,其釉色艳丽、纹饰丰富,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该对瓷凳造型相同、大小一致,应为整套瓷桌凳中的组成部分。瓷凳凳面直径29cm,底径30cm,高45.5cm,整体呈圆鼓形,通体施蓝色玻璃质釉料(蓝釉,又称“霁蓝”,是一种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石灰碱釉,最早用于唐代唐三彩陶器上,到了宋代又出现了蓝色钧釉,元代景德镇窑始创蓝釉瓷,其色彩丰富,色度变幻莫测)。凳面中心雕刻镂空钱纹,外围饰有梅兰竹菊四种图案。正立面上下沿分别塑有若干乳钉装饰,中间部位等距雕塑镂空双钱纹,并用白色釉料绘制花草虫鸟等装饰图案。该对瓷凳釉色鲜艳,色调均匀,纹饰精美,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