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亿人民九亿麻,还有一亿在观察……” 麻将,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娱乐方式,凭借其强烈的趣味性、娱乐性和益智性,历来就受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热烈欢迎。现如今,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麻将馆、人头攒动的参与人群正好反映了麻将运动在我国大江南北的火热程度,以至于在社会上还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麻将文化,使得麻将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永川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了一副民国时期的麻将牌,其保存完好、制作精致,反映了民国时期人们休闲娱乐的特定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该副麻将牌共有140张,通过一个特制的木质匣盒进行收纳存放。每一颗麻将牌长2cm,宽1.3cm,高2.5cm,由竹子和动物骨头两部分共同组合而制成。以纵剖面为界限,每一颗麻将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由牛骨经切割、打磨、抛光等工艺制成,正面阴刻各种麻将点数,上施相应的彩色颜料,配色与现代麻将基本相同;后半部分由竹子经切割打磨而制成。其前后两部分之间通过传统的榫卯工艺结合在一起,做工精细,牢固耐用。存放麻将的木质匣盒长23.5cm,宽17cm,高7.3cm,由盒身和抽拉式盒盖两部分组成,外施朱漆,精致美观。 该副麻将牌无论是从整体数量、牌式组成、牌面配色、外观结构来看,都与现代麻将基本相似,反映了我国麻将运动自清末民初开始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模式,这对于研究我国麻将及博彩运动发展史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麻将运动,是一种由我国发明的益智类娱乐游戏,其利用竹子、骨头或塑料制成的小长方块牌式来进行相互博弈,流行于华人文化圈,并影响至欧洲、北美等地。每副麻将共有136牌,一般可供四人参与,主要牌式有“饼(文钱)”、“条(索子)”、“万(万贯)”等,游戏规则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古代,麻将大多以骨面竹背做成,而近现代麻将则由赛璐珞等合成树脂制作而成,并陆续出现专门洗牌、砌牌的自动麻将机。 麻将的起源众说纷纭,包括麻雀牌起源说、叶子格戏起源说、马吊牌起源说等,但根据史料记载所推断,麻将应由明末清初盛行的“马吊牌”演变而来。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顾炎武《日知录》中记载:“万历之末,太平无事,士大夫无所用心,间有相从赌博者,至天启中,始行马吊之戏。”同时代的宁波文人李邺嗣著《马吊说》与其观点相同。而最早关于麻将的直接记载,可见于清代徐珂《清稗类钞》:“麻雀,马吊之音转也。吴人呼禽类如刁,去音读。”值得注意的是,马吊纸牌的花色中有“万字”、“索子”、“文钱”三种,与麻将花色基本相同。由此可见,麻将应起源于明末清初,由“马吊牌”演变而来。 麻将运动集益智性、娱乐性、博弈性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及东方生活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