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帽,是古代各级官吏的制式装备,是朝廷官员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官员们对自己官帽的保护可谓是照顾有加、呵护备至,用来专门存放官帽的官帽盒也就应运而生。官帽盒形制多样、用料繁多,包括皮制、竹制、木质漆器等等,造型也大气古朴、精美考究。
官帽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不过作为官帽的重要保存工具,应该是伴随着官帽的使用而发明。据史料记载,官帽诞生于东晋成帝时期,明洪武年间才正式确定为朝廷官员所戴的专用帽,百姓不得使用,据此,官帽盒的发明使用不会早于东晋时期。
永川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有一件清代末年我区历史名人黄开基在台湾任职时所用的一件藤编官帽盒,其保存完好,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这件官帽盒高29.5cm,直径36.8cm,由盒身和盒盖两部分组成。其外形呈圆柱形,通体藤条编制,针脚严整有力,针距疏密划一。在盒身内底部的中央位置,有一直径约18cm、高5cm的圆弧形突出部位,应为固定官帽所用。该官帽盒保存情况较好,但口沿等处有虫蚀破坏,现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该官帽盒是祖籍我区的著名历史人物黄开基在台湾任职期间所用,见证了黄开基在宝岛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的英雄事迹,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黄开基(1790-1856),字丕受,1790生于五间镇。1822年中举人,1835年发福建省,以知县试用,次年代理和平知县,惩治抢掠,筑堤防洪(“黄公堤”)。1838年任台湾彰化知县,解决了军民争斗,打击海盗建功,后升任同知直隶州。鸦片战争中英勇抗击英军。1842年3月率军民用计击沉英舰“安因号”,打死俘获英兵60人,缴获大炮11门。1843年,代理鹿港同知,因彰化再陷混乱,又让黄兼任彰化知县,平息了械斗,1848年,捐赠薪俸,赈济灾民。1850年,任台湾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1851年任台湾知府,后加道太衔。因积劳成疾,辞官还乡,病逝于五间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