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是我国独有的一种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始创于明朝正德年间,原产地为江苏宜兴,因其集合了优良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历来受到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文人雅士的青睐,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永川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有一件清代时期的紫砂壶,直径11厘米,高10厘米。其胎质温润细腻,阴刻龙纹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件紫砂壶独特之处在于其壶盖上镶嵌有一颗可360度旋转的龙头,龙头内部中空,与壶盖内部相互连通,能够起到透气的作用,很好的兼顾了实用性与观赏性。
紫砂壶的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用紫砂制作成壶始于明武宗正德年间。紫砂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泥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其化学成分为含铁质粘土粉砂岩。紫泥主要矿物成分为水云母,及不等量的高岭岩、石英、云母屑和铁。紫砂壶的泥料制作过程如下:从矿层中开采出的紫泥,俗称生泥,似块状岩石,经露天摊晒风化,使其松散,然后经初碎、粉碎,按产品要求的颗粒数目,送风筛选。筛选后的泥灰,经搅拌成为一块块泾泥,经堆放陈腐处理,再把腐泥进行真空练泥,这样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最后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烧制紫砂壶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之间。
紫砂壶因其特殊的材质及工艺,历来被人们推崇为理想的品茶用具,用其泡茶既不夺茶之真香,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正所谓“盛暑越宿不馊”。根据科学分析,紫砂壶之所以有这样一种特殊功能,主要是由于紫砂茶壶里外均无釉,气孔率较高,透气性能好,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既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又起到收敛和杀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缓茶水的霉变馊腐。其次,一般紫砂壶嘴小、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散失。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会挂上一层棕红色茶锈,使用时间越长,茶锈积在内壁上越多,故冲泡茶叶后茶汤愈加甘醇浓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