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苏东坡到永川来苏梳妆台一游,与梳妆台僧人进膳时,品尝了一种味道很特别的食物,连连称好,至今代代相传。这就是如今当地人一日三餐常见的红豆腐。
"年之四季,勤以终岁;日之三餐,赖以度年。粗茶淡饭,果腹熙熙而乐;荤碗素盘,待客煦煦而欢。主菜之余,常配佐餐之品;小碟之内,喜加下饭之咸。遂有红豆腐者,乃百姓之喜欢也。"这是赵厚庆老师笔下的红豆腐,一篇《黄氏红豆腐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永川黄大嫂红豆腐的入口细腻与回味悠久。
黄大嫂红豆腐是永川手工产品代表,至今已传承数百年。黄大嫂红豆腐由26道工序古法秘制,经过代代传承,2017年,黄大嫂红豆腐被认定为永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黄氏红豆腐赋》写入永川文学2018年第3期;2019年,《黄氏红豆腐赋》写入中华词赋2019年第3期;同年,黄大嫂红豆腐被认定为第五批重庆老字号。
偶然的机会,萌生回家做红豆腐的想法
黄能平,1988年出生于土地贫瘠、山沟纵横的来苏镇大双庆村——这里曾经是一个方圆百里有名的贫困村。虽然祖辈们能靠做红豆腐增加一些收入,但同这里其他年轻人一样,黄能平也早早地外出打工。这时,红豆腐与她几乎是陌生的。
2005年,对于黄能平来说,算得上是命运的转折点。当时在广东打工的她,作为厂里永川外出务工的代表,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永川豆豉。这是永川区就业局慰问外出务工人员送去的家乡特产。恰恰是这份看似不那么贵重的礼物,让黄能平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外地收到家乡特产,这种感觉从来没有过。"黄能平回忆道,"要是能把自己家做的红豆腐,也能做成特产,让更多人都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那该多好。"
以前,总以为家里做红豆腐也就那样,小本买卖,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大规模。但这时,黄能平却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回老家,发展家乡土特产。
做出这个决定,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经历过沿海打工的艰辛,感受过身处异地的老乡对家乡土特产品的那份喜爱,同时,也受到了"回农村去、振兴乡村"的政策指引,对于从小见惯了长辈们做红豆腐的黄能平来说,这是一次机会,仿佛也是一种责任。
回到农村,真正成为家族手艺的传承人
回到农村的黄能平,下定决心要在自家的红豆腐上搞出点儿名堂。2014年,她和爱人廖波一起正式接手家族传下来的红豆腐生意。学技术、做产品、找问题、搞创新,从磨浆、过滤,到定型、压干、霉化......硬是将祖上留下来的十几道工序,改良成26道加工工序。用她的话说,就是"以身试法"。
产品越做越好,夫妻二人这时有了更多经营方面的考虑,于是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把厂子从村里搬进城里。
"正是这个事情,让我们踩了一个不小的坑",黄能平说,"考虑到农村老家销售的运输成本比较高,所以当时就把厂子从大双庆村搬到永川火车站旁。没想到,更严重的问题产生了,新厂做出来的红豆腐,味道变了!"
后来才明白,主要是水质不一样,所以做出来的红豆腐不像大双庆村做出来的香。
虽然花了大成本辛辛苦苦建了新厂,但黄能平和廖波都很清楚,做出的红豆腐的味道才是生存发展的关键。权衡之下,他们又把厂子搬回大双庆村。
"现在算是彻底想明白了,搞乡村土特产,一定离不开农村,农村才是根",黄能平感慨道,"今后我们也会一直在老家这块土地耕耘下去,既要把经过四代人传下来的红豆腐做好,也要尽绵薄之力,为附近的村民增加一些收入"。
如今,黄大嫂红豆腐远销国内28个省市,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永川区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黄能平与廖波把他们的红豆腐越做越"香",他们创办的重庆市永川区豆豆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大豆种植——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线上线下结合销售"的完整商业链条。2018年,公司销售额达到1700万,带动了49人就业。
另外,在大双庆村,黄大嫂红豆腐博物馆也将建成。如果说,特产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城市文化的积淀,那么,这个以"磨子文化、豆子文化、坛子文化"为核心的红豆腐博物馆,就将是后人坚守、发扬传统工艺的最好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