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刚刚履新不久的永川区司法局胜利路司法所所长张泽友,凭借自己多年从事调解工作的经验和对调解工作的满腔热忱,成功化解了一起长达六年之久的婚姻家庭(赡养)纠纷,为当事人解开了心结,化解了矛盾,也为辖区破解了一道困扰多年的陈年难题。 这是一起怎样的纠纷以至于成为旷日持久达六年之久的拉锯战呢?话还得从头说起:永川区胜利路杨广桥村86岁的杨大爷夫妇膝下无子,为解决老有所养问题,1980年,杨大爷夫妇过继了长兄之子杨某为养子,夫妇俩视养子如己出,为杨某的成长费尽心思,在杨某成家立业时跑前跑后,待其婚后帮忙照顾了子女,双方共同居住生活20多年。2004年12月杨大爷妻子因病逝世,从此杨大爷独自一人生活。因年岁已高,病痛缠身,杨大爷生活困难,遂要求杨某履行赡养义务,双方言语不和导致关系恶化。为此,杨大爷先后两次向永川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解决自己的赡养问题,法院于2016年9月判令“杨某每月15日前支付杨大爷生活费500元,并凭正式票据承担杨大爷的医疗费。”判决生效后,杨某履行了部分义务,后因本人有病没有经济来源未能完全履行判决内容。 杨大爷认为养子不孝,故意推托责任,为此,四处上访,找媒体曝光,申请强制执行,均未见成效。于是杨大爷常年到胜利路办事处找领导缠访,让街道领导、部门和村社负责人头痛不已。 2019年12月4日杨大爷再次到胜利路街道要求解决自己的事情,街道党工委书记将司法所长张泽友请到办公室,要求妥善解决此事。 受领任务后,他迅速展开调查走访,了解案件经过,分析纠纷成因,研判争议焦点,制定调解方案。通过大量的调查走访和当事人面对面交谈得知“父子”俩多年来因赡养和经济纠纷纠缠不断,双方关系日益恶化。掌握第一手资料后,张泽友立即对该纠纷案情进行分析,查找纠纷的症结和焦点,通过分析得出基本结论:一是观念认识上有偏差,杨大爷认为老子天下第一,父亲叫儿子做什么儿子就得做什么;儿子认为,尽赡养义务也得根据自己的能力,有多大能力尽多大孝心。二是教育方式上有问题,杨大爷时常以家长自居,动则训斥家人,使家人无法忍受,长此以往,亲情变得淡漠。三是情感沟通上有障碍,养子和养父沟通代沟太大,杨某认为养父好吃懒做还一本正经做圣人,在与其生活20多年的时间里非但没有体验到生活的快乐,反而认为自己当了几十年的奴隶。鉴于以上几点积怨,双方情感裂痕越来越大,最终杨某以拒绝赡养方式的来对抗杨大爷。 张泽友(右一)与司法所工作人员在走访路上 "找到问题的症结后,张泽友所长制定了“赢信任、做疏导、化瘀结、固诉求、消顾虑”调处方案。"赢信任" 及时与当事人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难事,掌握他们的心结,体验他们心情,安抚他们情绪,最终取得了当事人的信任。张泽友与当事人及其甲方促膝交心(图左一为杨某) 找准纠纷症结,及时做好当事人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双方当事人客观认识过去,正确评价对方是与非、对与错,从而,走出思想误区,接纳调解员意见建议。杨某从开始不答理,到答应不出钱,再到后来愿意出3000、5000直至9000元,从思想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针对街道和村社干部反映杨大爷有“挤牙膏式”诉求习惯,这里给他解决一个问题后马上又再提另一个新问题。通过张泽友同志和调解员再三征求其意见强调固定相关调解请求,对于解除收养关系及赡养费、医疗费部分,通过杨大爷自愿诉讼方式解决,法院做立案前调解,以《民事调解书》形式结案。对于其他经济争议部分通过调委会调解解决,充分固定了杨大爷的诉求。在调解之前,张泽友带领调解员多次深入到双方当事人家里不厌其烦交谈,耐心细致的做思想工作;调解过程中,通过以案释法、案例对比等形式全力撮合,最终,双方抛弃前嫌,顾念旧情,基本达成一致意见。
张泽友正为“化瘀结”组织调处
在调解之前,双方当事人均有自己的顾虑,杨大爷害怕调解成功以后自己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杨某害怕养父继续找他和街道、村社纠缠,为此,调解员让杨某在调解当天如数将9000元现金存放于村干部处,同时,协调区人民法院现场将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有效的消除了双方当事人的顾虑。 区法院工作人员现场给当事人进行司法确认"“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张泽友的精心组织和调解下,一起领导揪心的、历时六年的纠纷得以化解,实现了张泽友履职新所长后调解工作的“开门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