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江北街道邓家村村民在采收作为榨菜原材料的青菜头(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天气晴好的早晨,重庆江北区北滨路附近居民刘斌,都会来到嘉陵江滨江跑道慢跑。“从家里走过来只要六七分钟。新修的滨江跑道干净、整洁,既能看江景,一路又有花草相伴,感觉格外清爽。”刘斌说。
长江、嘉陵江交汇,构成重庆中心城区独特的“两江四岸”城市空间格局。但很长时间里,江岸建设粗放、无序,厂房、高楼、高架桥密布,市民“见江难近江”。
重庆市涪陵区群胜农榨菜股份合作社工作人员在往榨菜腌制池里撒盐(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为修复生态,还江于民,2018年开始,重庆启动“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作,取缔沿江污染源,调整码头、工厂、市场等功能布局,着力恢复江岸线生态廊道功能,为市民营造亲水的绿意空间。
嘉陵江北岸的相国寺码头和忠恕沱码头一带,曾经餐饮渔船集聚,江面污水横流,江滩上的货运码头和停车场杂乱不堪。经过治理,如今这里的江岸郁郁葱葱、鸟语花香。
工作人员在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龙洞村一果园内采摘脆李(7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山城重庆的立体城市景观令人神往,但中心城区建筑密度过大、公共空间少,城市功能存在明显短板。尤其是一些难以开发的“边角地”,经常被人开垦来种菜或倾倒垃圾,严重影响人居环境。
为破解这一难题,重庆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近年来积极探索“变废为宝”,将大量坡、坎、崖“边角地”改造成为开放式的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为市民建起家门口的免费“健身房”。
目前,重庆中心城区已建成投用60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到今年年底将达到92个,可服务周边群众约350万人。
23岁的罗国键在位于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的自家脆李种植地里录制用于推广营销的视频(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年久失修的老街巷、筒子楼,脏乱差的生活环境,缺少公共服务设施……和许多老工业城市类似,老旧社区在重庆量大面广。是大拆大建、推倒重来,还是以“绣花”功夫进行有机更新,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水平。
走进南岸区南湖花园七村,只见干净、整洁的院坝里绿树成荫,一个个鸟笼悬挂其间,不少居民坐在树下喝茶聊天,欢快的鸟鸣声缭绕耳边。而就在几年前,这座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小区还是一片破败的景象,外墙脱落、垃圾成堆、污水横流。
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紫竹村村民蔡友莲在长寿柚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现场整理待售的柚子(2018年1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我在这里住了30年,以前最烦下雨天出门,到处坑坑洼洼。改造后焕然一新,每天最高兴的就是去小区新修的‘三益书院’画画写字。”说起小区的变化,退休职工李华渝连声说好。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我们坚持不光补齐必要的功能,还要以‘菜单’的方式让老百姓自己选择最急需的项目。既要有‘面子’,改善环境;又得有‘里子’,住得舒心。”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委主任乔明佳说。
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黄连村村民在果园里采摘脐橙(2019年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