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画像石棺,长197米,宽70厘米,高85厘米,尚未定级,保存基本完好。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出土于永川冰槽村崖墓群。 (图一伏羲女娲图) 1985年3月初,永川文化馆办公室接到双石镇政府办公室的电话,称该镇冰槽村村民在开采黄色砂质岩层中,发现一“蛮子洞”里有一些“坛坛罐罐、人人马马”和一些锈蚀严重的“小钱”。文化馆王昌文与时任文化馆书记的李施民一道赶往双石镇,在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到达现场。 (图二杂耍图) 站在冰槽岩顶四处一望,从东至西的一条山梁上,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到处都是“蛮子洞”。来到墓门前,发现淤泥中有些基本能看得出形态的灰质陶器物,还有一柄较为完整的铁矛。有罐、盆、人物俑、牲畜俑及一些碎陶片,有老断痕,有新茬口,伤残、缺损比较严重。一座四重门楣,长方形墓室,穹窿顶,线刻叶脉纹和人字纹交织的单室崖墓。东汉人信奉“高山峡谷易升天”这一道家理念,开凿一洞成为永固享堂,在天之灵会庇佑子孙万代。 (图三双阙图) 永川区文物部门认真仔细记录墓室建造结构以及形态特征,当手电光漂移到墓室左后壁下方时,发现有一长方形“石箱”轮廓,若隐若现,仅露口沿。紧接着,清理淤泥,当此物露出四分之一高度时,确定了这是一口石棺并发现了确定年代的重要纹饰。随后立即让工人停工,要求村支书实行24小时保护。区文物部门将此情况汇报给重庆文化局文物处。第二天,重庆市考古所就派人到永川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图四出行图) 经发掘,清理出土了这具十分完整的汉代画像石棺,和相对完整的陶俑三件、陶猪一件、陶狗一件,追回被采砂村民拿回家的十二枚汉代五铢钱。画像石棺长1.94米,宽0.69米,高0.64米。画像石棺经进一步室内清理、清洗、拍照、拓片,画像石棺外面的浮雕图案,逐渐清晰。棺盖中刻柿蒂图文。石棺四面均有图画。
面1为伏羲女娲图:刻于后挡头。左为伏羲,高53.7厘米,头戴冠,身着袍,人首蛇身,左手托日,右手持规;右为女娲,高34厘米,头束髻,下部身体漫漶,右手托月,左手持矩。
面2为杂耍图:刻于右侧面,1组6人,两人右手持便面或上举,或平伸,曲左膝,作飞便面状;1人面向左,身体后弯,头后仰,左手上举,右手下垂,左腿支地,右腿提膝,做舞蹈状;1人体右转,右手上,左手下,体前3丸错落,作跳丸状;1人头下脚上,左腿曲,右脚直,双手,头支于1板状物上,作倒立状;1人体向右,右手在前抛掷两剑,左手在后持1剑,作跳剑状。
面3为双阙图:刻于前挡头、左阙通高41.5厘米,下部漫漶;右阙通高38.5厘米,顶左上刻1飞云。 面4为出行图:刻于左侧面,1马6人,1马拴于高36.5厘米的立柱上,6人趋步若行,其中1人提1罐,1人执1面(扇),1人右手提1鱼、左手提1盘状物,1人托1杯,其后两人相挽,1人持1长矛作亲密状。(见图片) (石棺侧面) 石棺图画,以其朴实、夸张的技法,所表现的神话传说、人物百戏、动物图饰。以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突出主题,朴实而生动,有很强的动态感。画像石棺是永川地区现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汉代石棺,它为研究东汉时期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