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市生态环境局表示,通过建设与治理齐头并进,管理与改革同步推开,全市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正逐年改善。 这段时间,巴南区正在花溪河沿线开展综合整治。项目投资超过35亿元,其目标之一,是通过补雨污管网、建污水处理厂,将雨水和污水分别收集后达标排放。
巴南区副区长、花溪河综合整治项目指挥部指挥长 徐江海说:“问题在河中,根子在岸上,主要就是污水乱排、直排、漏排,包括一些面源污染,我们首先要控源截污。”
大手笔投入补环保基础设施短板,这样的变化正在各地发生。2018年以来,全市共新建城市管网1927公里,新建乡镇管网4542公里。预计到年底,我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将全部实现最高等级的一级A标排放。
璧山区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谭济川说:“确保进入河道的水能更干净,让河道的自净功能更好地发挥。”
既要练好基本功,也要加大重点领域的治污力度。对于需要整治的34条重点河流,我市逐一进行体检,并制定了“手术”方案。对于餐饮船舶污染,则采取专项行动,目前138艘餐饮船舶已完成整治,实现污水、垃圾“零排放”管理。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我市还常年实施2000多项工程措施,同时与四川联手开展联防联治。
永川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周栩羽说:“形成合力,在一个更大的区域和范围之内,有效控制大气污染物。”
四川省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罗波说:“发现的问题,我们会及时移交给有管辖权的属地生态环境部门依法查处。” 除了建设治理,生态环境领域的管理效率也得到提高。今年4月,重庆在全国率先发布“三线一单”成果,对生态环境实施更科学和精细的分区管控。同时,建立大数据系统,汇总水、大气等自动监测数据,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和预测预警。比如在重点河段,今年就多了不少高清摄像头,有的甚至可以在1秒钟内发现和识别可疑污染物。 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工作人员高军说:“从以前的以人防为主,现在我们要逐步以技防为主进行转变。”
在此基础上,一系列改革举措正持续推进。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为例,我市办理相关案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通过实行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19条重要次级河流实现全覆盖。在2019年度“水十条”评估排名中,重庆位居全国第一。截至今年8月31日,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纳入国家考核的42个断面水质,达到Ⅲ类以上的比例为97.6%,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截至9月24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44天,同比增加15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