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重庆聚焦水、大气、土壤等关键领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执法、监测人员徒步排查排污口。新华网 马天龙 摄
市生态环境局专门组建重点流域监督指导组,累计组织超6000人次开展重点流域巡查检查,并建立不达标重点河流日分析、周评判、月调度工作机制,每天分析自动站水质波动情况,每周结合日常巡查评判流域水质变化趋势,每月调度流域综合治理进展、评估流域整治成效,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
截至2020年底,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重庆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到100%,优于国家考核目标4.8个百分点,较2017年上升9.5个百分点。此外,重庆105个市考断面水质达标比例、消除长江支流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比例、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均达到100%。
在北碚区蔡家工业园区内,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执法人员向航(左)和邓礼宾(右),正准备对一家企业的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检查。
三年来,重庆全市上下通力协作,突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深入实施“蓝天行动”,着力实施“四控两增”措施,下大力气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以深度治理为重点控制工业污染。累计补助中央和市级资金6.8亿元,完成13台共564万千瓦燃煤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700余家重点企业和 8000 余家“中小微”企业综合整治、800余家工业炉窑废气治理升级改造等。以整治柴油货车为重点控制交通污染。
三年来,累计淘汰治理客货运柴油车6.6万辆,推广纯电动汽车5.1万余辆,中心城区限制行驶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和国一及以下汽油车。此外,以分级管控城市扬尘为重点控制扬尘污染,以整治餐饮油烟为重点控制生活污染,以精准管控为重点增强监管能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重点增强科研能力。
截至2020年底,重庆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3天,其中优的天数为135天。与2017年相比,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30天,优的天数增加37天。PM2.5浓度从2017年的45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标准。自2013年执行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以来,六项评价指标首次实现全部达标。
为确保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持续推进实施“土十条”,全市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在加强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保障人居环境安全方面,重庆市建立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将118块污染地块动态更新至名录,其中 39 块已完成修复移出名录。各区县均建立了疑似污染地块清单,将地块纳入全国污染地块管理系统进行监管。
在农用地方面,重庆在印发《重庆市耕地土壤环境类别划分工作方案》、编制《重庆市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明确了市级统一组织划分、区县进行边界核实的工作机制,下达了各区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具体任务。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任务量的95%以上。
目前,全市27个尾矿库已完成26个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25个污染防治方案编制,除 2 个无需治理外,其余 25 个基本完成环境整治,未发生因尾矿库引发的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聚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整治、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重点任务,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三年间,完成1200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180万头生猪当量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累计建成1600余座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农村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的聚居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