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容是永川中山路街道的一位村民,今年3月因干活时不小心伤了腰。“当时床都下不得,穿衣很困难,但杜老师几根银针扎下,就可弯腰了,然后敷了几贴药,很快就好了”。 何光容口中的杜老师,就是今年永川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杜圣堂中医骨伤疗法第12代传承人杜常节。 据了解,凭借一根银针,她不知为多少骨伤患者解除病痛,不少患者还从香港、台湾、北京、浙江、新疆、西藏、安徽、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慕名前来。
杜常节,1985年生于永川一个武医世家,33岁继承父亲衣钵,正式成为了杜圣堂中医骨伤疗法第12代传承人。 初见杜常节穿着一身粉红色旗袍,乌黑的短发及肩,明亮的双眸闪动间,给人一种亲切感、信任感。 还没进门,透过敞开的大门,就能看见客厅的四壁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中医圣手、医术精湛”,“医术独特、医德高尚”,“德艺双馨、杏林典范”,寥寥几句,道不尽的是患者对杜常节的感激之情。
杜常节的祖辈都擅长医术和武术, 据杜常节的邻居介绍:杜家先祖曾是乾隆皇帝身边的带刀侍卫,一次乾隆皇帝腰痛复发,众太医束手无策之际,杜家先祖想到自己受伤时服用家中泡制的药酒就能减轻伤痛,便向乾隆皇帝谏言说家中药酒对腰痛有效,可以一试。 乾隆皇帝一听,立即让杜家先祖将药酒拿出,乾隆皇帝一杯酒下肚,酒杯方放腰就不痛了,见效之快。 杜常节的祖父祖母解放前是医院的全科大夫。父亲杜光济是个武痴,教授了许多弟子,在练武期间受伤是常事,受伤之后都是自己处理,久而久之对骨伤方面的中医药研究越发深入,技术也就越发精湛。后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针灸学专家石学敏院士的入室弟子。
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杜常节的人生注定不会平凡。 在许多孩子还在自由玩乐的年纪,杜常节就已经拿着锄头、镰刀随父亲上山采药,常年累月的艰辛让当时还年少的她产生了叛逆心理。
在采访中她直言,“少时的我并不喜欢中医,觉得十分辛苦,每天凌晨五点就要起床,前往偌大的箕山山脉采摘草药,一整天下来只能采摘到几株,一副药都凑不齐。加上中医在骨科上的许多手法需要足够大的力,我一个女孩子家力气不够,不太想做这些事。” 这样的叛逆心理持续了几年之久,直到一件事的发生,才彻底改变杜常节这一想法......
二十多年前,杜常节的父亲杜光济接诊了一个瘫痪一年有余的骨伤重症患者。患者是家里的顶梁柱,在二十多年前的农村,顶梁柱倒下了就意味着一个家就跨了。 四处求医无果的患者家属,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找到了杜常节的父亲杜光济,杜光济几针下去病人症状就减轻了,经过两个月的调理后便彻底痊愈。
杜常节说,“我清楚地记得,当我父亲将那位患者治好之后,患者家属诚恳地跪下感谢我父亲。在他们看来我父亲不单单是治好了那位患者,更是拯救了他们的家庭。我为父亲精湛的技术感到自豪、亦为他的仁心所感染、打动,意识到学习中医,传承中华文化,是一件多么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更让杜常节难忘的是,每年他父亲生日当天那位患者都会带着家里的土货:如土鸡蛋、蔬菜等礼物早早的到他们家里问候其父亲,二十几年如一日,礼虽小情谊重,带给杜常节的此生难忘的震撼。 自此之后,杜常节不再抵触中医,潜心学习,尽全力去掌握父亲所传授的技术。
采访过程中杜常节再三强调,其父杜光济对她整个人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为杜光济不单单只是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她,还教给了她作为中医人该有的仁心、正气: 少时,杜常节见到自己的父亲经常自掏腰包为家庭困难的患者医治时,总会说,“爸,你怎么这么傻,别人当医生都赚钱,你怎么还贴钱?” 谁曾想长大后的杜常节也在做着和父亲相同的事......
4年前一个朱沱男子背着自己瘫痪的妻子找到了杜常节,因为腰腿剧烈的疼痛,那个患者是哭着来的,经过诊断是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腰椎椎管狭窄,压迫硬膜囊,她几针下去,患者的疼痛就减轻了不少,要知道在此之前男子带着妻子四处求医无果。 考虑到患者此时不方便移动。杜常节和父亲一致决定,白天调理完后,吃完晚饭再开车去患者家中上门救治。 每日如此坚持了整整一个半月,最晚的一次回家已是深夜11点,直到患者痊愈,在此过程中,考虑到患者家庭困难,杜常节自掏腰包为患者买药,来回车费也是自理。此情此景与其父亲当初一模一样。 如今那位患者正常从事农活,挑水背柴没有丝毫问题。
杜常节33岁时才独自接诊病人,在此之前她的父亲杜光济老医师总会在旁边看着,不仅是在看自己女儿的技术,更在看自己女儿的品性:会不会受到钱财的诱惑而忘了本心。 直到杜光济确信自己的女儿有过硬的技术、不贪钱财的初心,才放心大胆地让杜常节“单飞”。
▲杜常节为患者施针
“我每日反省自己,今天有没有走歪,有没有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我要对得起身边每一个人,对得起每一个相信我的患者。”杜常节说。 杜圣堂中医骨伤疗法能传承如此之久,一半是靠杜家代代传人精湛的技术,一半是靠杜家代代相传的做人良心。
永川通:能简单为我们讲述一下你们家族传承杜圣堂中医骨伤疗法的发展史吗?
杜常节:我们家是医武世家,代代人都习武,练武时难免受伤,受伤之后一般都是自己处理,像针灸啊、外敷中草药啊,喝药酒之类的。我们家的药酒配方是代代传下来的,针灸技术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杜常节正在研读医书
永川通:中医药在骨科方面有什么优势?
杜常节: 中医药在骨科方面见效很快,像我们家的药酒,之前我亲眼看到一个体质比较特殊的患者,喝了药酒弯腰放好杯子抬起腰的时候就说自己不痛了,和我们家族里的那个传说一模一样,起初我都对那个传说半信半疑,那次之后还真觉得有道理。 另外针灸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针下去之后症状 就能立马减轻很多。如果把骨科上面的伤病比作是垃圾,因伤病引起的疼痛比作苍蝇,那中医药的方式就是帮人体清除这些垃圾,垃圾清除之后,苍蝇就不会来了,这就是我父亲说的“病好则痛止”。
▲康复患者为杜常节送来锦旗
永川通: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骨头上的伤病是较难治愈的,从医这么多年,有没有某个患者让您印象极为深刻的?他当时是怎样的一个情况?您是采用什么方法去医治他的?
杜常节:来这里的患者绝大部分是中度偏重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朱沱的那个,当时我们也是用中医的针灸、手法、中草药给她救治的。
永川通:作为非遗传承人,您打算如何将您这一身妙手回春的医术传承下去?
杜常节:我经常随父亲前往北京与师公石学敏院士学习,同时外出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医者交流自己在中医上面的心得,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杜圣堂中医骨伤疗法,借此将中医文化传承下去。
另外我还在生活中给家族中的晚辈灌输中医文化,比如:我儿子吃到天然黄色的食物,我就告诉他黄色的食物有益人的脾脏;吃黑木耳的时候我就告诉他黑色的食物有益人的肾脏;酸味能入肝;辛辣入肺等等。中医学本就来自于生活,是古人在日常生活劳作中总结出的来的经验科学。
▲杜常节与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合影
永川通:针对未来中医药宏观发展,有什么期待和寄语?
杜常节:中医学上的养生可以把人的身体维护得更好,将疾病挡在外面。也就是“治未病”的思想,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学习中医,了解中医。 也不需要他们掌握很高明的医术去医治别人,只要能够运用中医养生方面的知识,比如多了解一些养生食物,学习一点养身功之类的,学会好好吃,好好运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的身体“维护”得更好,将疾病阻挡在外,做到人人“自医”。
往期回顾 【永川人的故事】42期 美丽田园陈柯竹——爱好美容,副业开家店 【永川人的故事】41期 富佳车行郭宇:不过是赚钱养家,生活不用弯弯绕绕 【永川人的故事】40期 桃李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李春杰:行动派都有一颗不安现状的心 【永川人的故事】39期 李磊:从家庭主妇到公司副总的逆袭! 【永川人的故事】38期 蔡丽:初心未改,良心无悔,匠心非凡 |